有的人就是能够发展好,而有的人却一直无法突破。听我的课的人很多,难道所有人听完课之后都可以突破业绩吗?不见得。有很多领导者“卡”在了那里,进退不得。
一个企业最终的突破必须是领导者的突破,领导者的水平决定了整个企业的水平。所以,企业发展的速度永远快不过员工的成长速度,企业的发展高度永远高不过领导者的潜意识。领导者的潜意识决定了企业的最高水准,如果领导者不突破自己的潜意识,企业就无法发展。李健熙说过,一个天才可以养活10万人。在目前低就业率的压力下,如果领导者能够不断地突破,将能够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彻底转型。领导者突破了,企业越办越好,能够解决的就业人数就越来越多,国家的税收也越来越多,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是经济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这一切,取决于领导者的突破。
变革强人——李健熙
李健熙曾于1993年进行变革,当时的李健熙雄心勃勃地宣布了一个不可能的未来——再造一个索尼,让三星的品牌价值超过索尼。这个不可能的未来最后实现了。有个人写了一本书——《三星浴火重生:李健熙改革十年》,这本书记录了三星成为韩国最强大企业的黄金十年(1993年至2002年)。
这十年里,李健熙的改革成果丰硕:1992年三星的税前利润只有2300亿韩元,2002年上升到15万亿韩元,上涨了66倍;同期负债率从336%减少到65%;市值从3.6万亿韩元增加到75万亿韩元,上涨了20倍,总利润占韩国上市公司的61%;品牌价值增值率108亿美元,跃升为世界第一;IC半导体、平板电视等18个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李健熙有一句名言:除了老婆和孩子,一切都要变!这是一句典型的大白话,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刚上任时,李健熙并不管事,但1992年时,他敏锐地感觉到:按照这种发展模式继续下去,公司会有危险。他提前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不得不说,他有着超凡的前瞻性。
他决定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经营理念:不要追求量,而要追求质。在当时那个年代,多数企业都追求量,铺天盖地地扩大生产,而李健熙却提出了新的经营理念,强调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
他先后同三星近两千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并于1993年6月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提出了新经营宣言,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吹响了新经营的号角。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经营理念的提出是对三星员工头脑的一次空前大冲击,很多人心存疑惑:抓质量,生产量下降怎么办?甚至有一些高层经理人跑到了李健熙的办公室建议不要马上进行大变革,变化应当是渐进式的。但是李健熙把这些人狠批了一顿,他宣布:那些无论如何也不支持改革的人,一律换掉!于是,三星的改革拉开了序幕,也为三星成为世界级品牌奠定了基础。
变革使三星步入了以品质取胜的良性发展轨道,创造了三星崭新的企业文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少与三星齐名的大企业纷纷倒下,而三星却“身强力壮”,不仅挺了过来,还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可以说,改革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李健熙讲起当年的变革还是会激动,因为那是三星成为跨国公司的转折点。而李健熙,则是这场变革的根源。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而我觉得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在于领导者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所以,在解决当前就业问题上,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国家要花大力气专门培训领导者,只有领导者的领导力提高了,能够不断地突破,企业才可以不断地扩大发展,中国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哈佛的钱德勒教授是世界商业史研究界的权威,他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社会、经济、企业发展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强弱,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基因,而基因最重要的就是领导者。所以,领导者要加强自我修炼。
领导者为何难以改变
为什么领导者的个人突破那么艰难?有多少领导者愿意用心去听,用心去学,用心去改造?一个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是因为学习的力度落后。内地企业的人均培训投入没办法与香港企业比,同样,西部企业的人均培训投入更没办法与东部企业比。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去做?为什么他们不肯突破?明明公司遇到了困难,为什么他们还不愿意改变?
其实,领导者不改变,有两大原因:
第一,悟性不够。不管一个人是老总、职业经理人还是普通员工,如果不能实现业绩突破,极有可能是因为悟性不够——他悟不出道理来。这个人之所以悟性不够,又有两大原因:一是没有渴望,他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更没有想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二是内心没有真正的爱。有人问我:“姜老师,经济危机时,你们公司的培训业务有没有受到影响?”我回答没有,因为我们的业绩突破领导力训练与经济环境的关系不是很大,主要是与公司主要管理者的认识有关。只有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才能够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越是危机,越要培训,其实培训的投入产出比非常高,最高能达到1∶20甚至1∶30,但是很多老总认识不到,悟不到,他们觉得培训没有必要,所以,他们不愿意改变。
当一个人既没有渴望又缺乏爱的时候,就不会有悟性,因为他没有动力去悟。悟性的背后是渴望和爱。不同的领导者,其渴望级别也不一样:幼儿园级的领导者渴望度比较差;而大学级的领导者有极大的渴望,充满了爱。所以说,领导者要不断升级,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硕士,最后到博士。
第二,没有教练。领导者不改变,没有教练也是原因之一,他要么不聘请教练,要么找不到教练,要么根本就不用教练而自己摸索。很多公司倒闭,其实与公司领导者的学习力有关,领导者肯不肯请教他人,肯不肯走进课堂,是公司能否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