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突破激励性障碍。领导者要注意,变革时没有必要调动公司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只要调动了关键人物、关键部门的积极性即可,所以领导者必须要抓好关键人物及关键部门。如果突破需要技术部门团队、研发团队的支持,那么只要针对这些部门的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他人暂时不认同也无关大局,这就叫调动关键人物的积极性。所以,没有必要动员组织里的每一个人,只要抓好关键点,最后所有人都会被影响。
第四,突破政治性障碍。即使组织达到了变革的引爆点,强大的既得利益者也会极力抵抗正在破镜的变革,所以,所有变革的路都是不平坦的。要知道,伟大的企业家必须是伟大的政治家,如果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肯定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公司越大,既得利益网就越复杂;你的主意越好,抵抗的人越多,这是改革的必然规律。当很多人抵抗你的变革时,你要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必须要压制内部的反对者,孤立外部的反对者,提前把反对者“消化”掉。让反对者不能够阻碍你的进步,这就是你的政治手腕和政治艺术。
跨越四道障碍,首先要抓住主流人群,其次要抓住主流部门,最后要抓住关键人物。若是领导者想带领的公司或团队实现业绩突破,想将团队成员推离舒适区,想让他们变得“疯狂”,只需要抓好这三点,变革就会变得轻松。
变革八步
掌握了四道障碍,领导者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团队进行变革、突破,如何让当前不够积极的员工疯狂起来。
约翰·科特是哈佛百年思想领袖、世界变革领导力的权威。经过大量研究,他写了《变革之心》这本书,提出了变革八步,即变革的八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这是变革的第一步,约翰·科特写过一本《紧迫感》以说明增强紧迫感的重要性。
增加紧迫感
最近红狮领导力学院非常缺乏紧迫感,变革的速度非常慢。有一段时间,我们总是有大单子,而大单子一来现金流就没有问题。但是这会导致这样的状况:小单子太少,团队的日常产出很少,依赖大单子养着,而大单子往往是我为主签。公司有二十多个人,只靠两三个人把单子搞定,剩下的十几个人都靠着大单子活着。所以,每个月的产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我就给团队成员增加紧迫感:延迟签大单子,让账面资金一点点减少,把紧迫感传给团队成员,逼着他们干,让他们知道——不干就是死路一条。紧迫感一增加,公司就开始改变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思维也改变了,工作量逐渐增多。所以变革的第一步是增加紧迫感。
增加紧迫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若是没有紧迫感,就像被温水煮着的青蛙,不是被烫死,而是被慢慢煮死。为什么不是烫死的呢?猛地一烫,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变革就会发生,紧迫感也随之而来,青蛙就会跳出大锅,而企业也会采取应变措施。
“潜力”无限
我曾经在一个车间工作,当时那个车间的很多设施都不是非常完善。
某一天,车间的一架航车由于设施老化,驾驶室背后的电器着火了。当时开航车的是位女士,航车非常高,她不能轻易下来,只能僵在十几米的高空,情况非常紧急。
着火的航车与另外一辆航车非常近,距离2米多,平常这位女士跳远只能跳到1米多远,但是那一天,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逼迫着她,于是她一咬牙,从十几米的高空一下子跳到了另外一辆航车上。
后来,看着这两辆航车,她自己都难以相信,其实这就是紧迫感给她带来的动力。
很多老总都说:“我们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微软公司总是宣传:“如果公司在60天内做不好,就会破产。”这就是增加紧迫感。
请问各位领导者,你给公司员工增加紧迫感了吗?没有紧迫感,变革就不会发生。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变革并不是靠一个人进行的,指导团队相当关键。
我曾经给一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董事长非常希望能够变革,但其指导团队却软弱无力,指导团队没有一个核心,而董事长又经常不在公司,以总经理为主的指导团队能力不足,所以用了将近1年时间,变革基本无效,后来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所以说,变革的第二步是建立指导团队。
第三步,建立正确的愿景。这是改变的方向。
第四步,进行有效的愿景沟通,让大家愿意跟着你走。让团队成员知道“为什么要改变”比只知道“如何改变”对团队产生的效果更好。
愿景沟通的过程就是“加热”团队的过程。沟通得好,就可以减少变革阻力、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
第五步,授权行动。
第六步,创建短期成效。对于约翰·科特的变革八步,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第二以及第六步。为什么?因为科特发现,如果能在短期产生变革的成效,那变革最容易成功。
有的公司之所以变革失败,是因为它们采用的是理性分析、思考、变革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