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明确的上市套现企图,也没有想过长远的规划种种。只是,觉得这次公司的融资目的与之前的任何一轮都不一样,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公司失控,近一千号人的努力就付诸东流了。
当杨丹建议夏成才跟导师谈一次时,夏成才果断答应了。
夏成才分别给邱老师、单大康打了电话。他与常钻也进行了深入交流。夏成才试图寻到良策,帮助公司度过最关键阶段。
从宏观政策角度分析后,单大康认为创保科技要看准政策红利,踩准国家对于科创板、医药、保险产业的布局节奏,抢先做成行业标杆,如此方能占据先机。
作为资深“老保险”,常钻的看法最能代表保险主体的想法。他看到的更多是,保险场景流量和业务机会上的价值。
邱老师是著名的法学家,他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咨询,对于公司上市的意义则看得更透彻。与夏成才沟通完后,经过几天的思索,邱老师回了一封长达五千字的分析,将是否上市、在哪里上市、何时上市等事项阐释得清清楚楚。
这封《创保科技上市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邮件,犹如一盏智慧的明灯,他直指事情的本质和夏成才内心的所忧所虑。
夏成才决定了,他要再约沈昊沟通一次。
在详细询问了科创板上市要求、周期、利弊后,夏成才与沈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但是,他们这次谈话,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被人利用了。一时间,巨大的舆论漩涡袭来,引起了强大负面渲染力。
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牛巅。他觉得夏成才将资本与关系混为一谈,企图将公司的核心价值以低廉的要价卖给证交所的老同学。杨江南更是担心丧失了投资创保科技的机会,他四处动用关系,试图将创保科技与他的保险地产强行关联起来。
意见最大的是昌珉资本的郭昌珉。他直接以大股东的身份,公然反对夏成才单独以公司总裁身份接触沈昊。在他看来,昌珉资本一路陪伴创保科技,当初协议里也有优先投资的约定,任何涉及融资决策,他本人及昌珉资本派驻的董事都有讨论和投票的权利。
在利益的强大诱惑下,各路资本露出了残酷而真实的面孔。
外界的纷纷扰扰,终究还是没有打乱夏成才的思绪。
反倒,他更加笃定了然。
这些董事长和大佬们,个个都是“投机取巧”的高手。
在他们眼中,资本是奴役人才和价值的筹码,他们手执无形的魔鞭,在最能挖掘出宝藏的时间点,疯狂地挥舞着、击打着,直至他们的核心目标得以满足,才肯罢休。
夏成才,这次会被资本绑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