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财产保险公司的基层单位,一般是指地市分公司和区县支公司两级。在实际的机构发展中,很多业务落地和保单承接服务,都是由这两个层级单位的一线同事去具体操作完成。
由于国内保险业发展的深度和密度整体不够,除去在部分大城市,人们对保险的接受度较高外,其余地区的绝大多数人,对保险的理解十分片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人对保险的认知,竟还停留在“保险即合法传销”这一尴尬层面。
所以,在保险公司总、省机构上班的人,如果缺乏基层工作经历,那么,他们特容易陷入“纸上谈兵”和“自以为是”之状态。这些人带起队伍或做起市场来,总会有“欠火候”的感觉。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也必然是“差一点意思”。
对于基层机构的真实生存境况,夏成才之前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也做过一些心理建设之防备。
但是,当他亲步踏入宜州分公司这栋10层高的苏联式红色钟楼时,一种扑面而来的传统和官僚气息,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互联网保险,对在这里的同事而言,是一个未知和新奇的新事物。
“这,都互联网保险,也就是说,以后不需要上了年纪的人去卖保险了?”
“依我看,这是变相裁员吧?”
“你们年龄还不如老子的“保龄”长,别跟我扯些虚里吧唧的,啥玩意互联网卖保险!”
面对这些来自公司前辈的种种质疑,夏成才感到了一种全所未有的困惑。
自己带着使命,被下派并委以重任,来宜州就是要推动互联网保险业务在此萌芽并发展。
自夏成才来到这里后,这栋矗立在宜州大道上、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楼里,时不时传来了各种不屑和不解的声音。
就连那平日里和善可亲的保安叔叔,也极尽所能地绕着弯子去点拨夏成才。
“成才经理,听说,你女朋友家里有关系呀?你们年轻人,依我说,读一场书太不容易了,劝你趁早想办法调回去把。咱们这里发展艰难呢,别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哟!”
在这栋楼里上班的大多都是一些保险老人,几十年来鲜有年轻干部冒尖突出,而具备名牌大学硕士学历的编内员工真的仅夏成才一位。
带着神秘的光环,夏成才就这样开始了在宜州的互联网保险之拓荒路。
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人与人的差异大到无边。
有些人的思维奇特,他们总能在大多数人不看好的赛道里,捕捉到新的机会。
这大概就是叔本华哲学里所强调的那样:很多优异的成功人士,往往在年轻时显得不那么合群。
在夏成才身上,也能感受到一种“不服输、不认怂”的倔劲。他坚信不去历经“尽人事、尔后去听天命”这一阶段,谁都无法妄断想要追逐的目标就不可为或不会成呢!
夏成才坚信:谁都无法定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