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等戴东回复,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走了。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际的一种语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新型表达形式。当这种新型语言形式进入文稿写作,甚至进入图书出版,则不可避免地会给编校工作带来影响。作为一名编辑,笔者时常会在审稿过程中遇到一些“红极一时”的网络用语。如何对待这些热词,自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作者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应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编辑在面对书稿中的网络语言时,则须仔细甄别,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尤其在使用所谓的网络热词时,作者与编辑更需要慎之又慎。
流行的未必是合规的,作者和编辑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
众所周知,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文字表达,应该遵循基本的语言文字规范。尤其是以出版发行为终端的书稿写作,更不能像人们在街头或网上闲聊那样随意。我们的出版社最终给读者、给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合格的文字产品,合乎语言规范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包括网上热词在内的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它们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词汇的任性使用,一种对语言规范的肆意违反。2018年年底,多家权威机构发布“2018年度网络十大用语”,其中大多包括“锦鲤”“佛系”“确认过眼神”“C位出道”“冲鸭”“真香警告”等词语。不可否认,这些词语分别浓缩了某种社会发展趋势与文化心态变迁。它们就这样网上来网上去,游走于网络空间或许是可以的。但很显然,这些词语,多不合语言规范且需要特别的语境才能被理解。任由它们出现于书稿中,往往会违反汉语言表达规则。脱离网络语境而用之,且不加必要的注释与说明,则会显得语焉不详。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如果说这些网络热词存在的问题还仅仅是不合规则、脱离语境后语义不明,那么,另外更有一些热词就粗鄙、低俗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专家发出呼吁,应抵制、禁用“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如此不文明,甚至尽显丑陋、污浊之意的表达,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可谓十足的语言污染。它们若从网络走进书本,就是对图书文化的糟践,也是对读者心理的伤害。对于这类网络词语,作者要保持警觉,绝不可以把它们引入自己的作品;编者要把住关口,将它们一一消灭在书稿付印前。
很多网络热词尚不能被广泛认知,使用它们往往难以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虽说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以老年朋友为主的庞大人群,接触网络是有限的。若不加甄别地把网络新词拿来就用,随意让它们见诸书页,难免会使那些较少接触网络世界的读者朋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对社会公众的某种轻慢,更与我们图书出版强调社会效益的要求相悖——出版社要给读者提供明白晓畅的作品,这是著书编书者应该坚守的原则。
前一阵笔者在文稿中看到“官宣皮”这一表达,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向作者求教,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的意思是“官方宣布也可以很俏皮”。如此彰显自我、标新立异的词句,实在不适合出现在公众出版物中。当此类网络用语充斥作品,编辑在后期审稿过程中也就不得不越来越多地面对并处理这些看似红火的热词热句。即便抛开是否符合语言规范这一点不说,仅就词语的大众知晓程度及内涵与美感而言,很多网络流行语也是远远不能“达标”的,指望这些多重缺失的网络流行语来提升文字的魅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