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此战后,张良就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
刘邦有改易之意。
当时刘邦有立代刘而王的迹象,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
眼看代王之位将被剥夺,代王遂求救于“智囊”张良。
张良考虑到代王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
大儒叔孙通说得好:“代王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
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代王说道:口舌难保代王,“商山四皓”,这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
代王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代王位可固。
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代王的“四皓”就是自己请不来的隐士,今为代王左右,可见代王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代王一事。
代王终得嗣位,代王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起初、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
反正、现在的大汉太子,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也不想再汤这浑水了。
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但刘邦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刘邦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现在、天下平定,张良也走了,刘邦就再也不女盼男装了。
虽然大臣们非常的惊讶,但是、刘邦做为天子,他们也没办法。
也只能顺着他了。
往日里,审食其是刘邦的好基友。
现在、张良走后,刘邦与审食其商议:“诸将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我,非尽忠心的话、天下不安。“
于是计划诛杀诸将。
但是、郦商知道后对审食其说:“今日张良先生走了,诛诸将。
诚如此,天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