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陈部长超出期待、意外出现之后,却拿出几张代表性的调查表做了简短而严厉的发言——
“这次市场问卷调研的结果非常好!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出人意料!
观众和读者不是傻子,不是白睁着眼睛听你说闲话的!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这对我们的作家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这充分说明:总编部开展这次问卷调查是正确的!今后这样的工作我们要经常搞!深入读者中间,了解他们的看法,改正我们的作风和我们的风格,最大程度适应读者的需求!”
这样的话每次开会都要重复几遍。所以每个人脸上都是一种假模假样、郑重其事的麻木表情,透着一种冷漠和淡然。
但是陈部长后面的话,却针锋相对,完全出人意料。
即使是见惯风浪、波澜不惊,经历过多次市场调查检验的丛蓝也吃了一惊。
“有位热心的读者,对我们情感部的作家撰写的文章给予了评述。接受读者批评,是我们提高工作作风的必然途径。令我们总编部感到欣喜的是:这位读者的欣赏能力很高,对每位作家的评述都比较客观公正。尤其是对你!林晓荟!”
林晓荟吃惊的眼睛表明:这一切都大出意料之外!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与别人只有很少的接触,但只要你对此满意,就不会觉得孤独。相反,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谊,你依然会觉得孤独。
也就是说:孤独感的产生,决定于你自己的预期。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惊讶!
林晓荟从来没有预期过有人会针对她的文章,提出什么刻意的、专门的意见,真的出现这么一个人,将评述自己文章的意见上交给总编部,而那种惊讶完全超于预期,所以非同小可!
更何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意见她还一无所知!从陈部长的外在表情,是看不到那些意见的严重程度和正负面特征的。
林晓荟像一只沉默的羔羊,用无助的惊讶和无声的哀鸣,等待陈部长口吐恶之花,吐出那个结果!
“这位读者看来对我们的报纸非常熟悉,对丛蓝和汪佳信的文章都表示了赞许!”
说到这里有一个语气上的自然停顿,这就表明:这也是陈部长我对你们俩个的口头表扬!
“对于我们一些年轻作家,读者也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他指出我们的一些作家,比如晓荟,针对读者反馈的一些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过于理论化和书本化,不够接近读者内心,有隔靴挠痒和空头理论的嫌疑。
这位作者的每一段评述都有很精彩的分析,读者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而我们的作家针砭点偏在哪里,都一一指了出来!总编部各位部长和我都认真看了看,感觉他提出的意见和我们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晓荟,这是这位读者的意见反馈,我们建议你好好读一读!”
这些话对于极端爱面子的林晓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被人当众这样评论,林晓荟觉得脸红彤彤的!颜面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