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婳的出生地--安城,是一座静谧的小小城。
整个市中心的范围,如果画成一个圈,直径不会超过三公里。
然而,再小的城也有城镇和农村之分。
林婳的家位于城乡交界处,一个略显尴尬的地段。
父亲林建国和母亲余秋芳,都是安城人。
余秋芳在市区的一家国企旅店上班,女儿的户口随她落户在工作单位。
林婳六岁那年,该上小学了,由于不满足“房户一致”的入学条件,没有学校接收。
父母急得团团转,到处拖人找关系。最终交了一笔赞助费,让林婳进了安城市最好的小学--实验小学。
这所提倡素质教育的小学,是六年制,却要读七年,从学前班到六年级。
学前班,顾名思义,就是幼小衔接班。跟幼儿园差不多,几个老师带着,做游戏、讲故事、画画,偶尔学写字。
林婳感觉周围的小朋友犹如混沌之初的宝宝,一个个懵懵懂懂的,有的连话都说不利索。
第一年是学校的考察期,会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在正式上小学一年级前,进行分班,以便因材施教。
虽然林婳也处于似懂非懂、糊里糊涂的年龄,但是她天生敏感地觉察到了自己与其他大部分人的某些不同。
特定的时代造就特殊的情结。
快满七岁的林婳,对房子的概念是:住框架结构高楼的,是生活富裕的人;住砖混结构私房的,可能是没什么钱的人。
她周遭那些住在市区商品房的同学,经常有新衣服穿,零花钱也比较多。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在一些不错的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比如:公安局、水电局、城建局、税务局、市医院……属于固定薪水较高的人群,待遇好的还能分到职工房。
小地方的工作机会不多,能有一份稳定的生活来源,就很难得。
余秋芳当时在国企的工资并不算低,只是那会的林建国没有正经工作,常年做一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
林婳家的房子是父亲林建国找朋友帮忙盖的,属于自建房。
她家除了住房,还有前后两个院子。
前院小一点,大概有五十平米,砌了水泥地。主要用来晒太阳、喝茶、养猫养狗;
后院大一些,约有一百多平米。院墙边并列着几间小瓦屋,屋旁有一口手压水井和一个水池。院内的土壤部分,种了些杂七杂八的花花草草。
这种私房带院子的住所,在林婳家附近并不稀奇。
她家所有的亲戚,还有住斜对面的周晓月家,都是这样的环境。而且林婳的大伯家还是三联排的自建房,外婆直接住其中一栋。
周晓月的父亲周伯仁是邻镇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林婳能进市里最好的小学念书,就是找周伯仁牵的线。
林婳和周晓月同龄,从记事起,两个人就在一起玩,几乎形影不离。周晓月也在实验小学读学前班,只是和林婳不在一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