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了解了保险的真谛之后,曾言言太想大声疾呼,保险本身是多么好的一种金融工具啊,千万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它,这样会让很多人因此而错失了通过保险为自己和家人做成本最低的风险转移的机会。人有时候是很任性的,只要不喜欢,不管对错,就拒之门外。保险,大多时候就是因为这样而成了人们闻之色变的东西。
可是她的声音太小,力量太薄弱。上海的公众保险意识算是全国比较高的水准了,还对保险从业者有这样的偏见,可想而知,全国其他地区,那些卖保险的和买保险的之间,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交流,整个行业的监管和口碑又会如何呢?她原本以为,这种艰难的恶性循环,需要非常漫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渐渐改变,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是走了200年,才到了现在这种全民保险意识普及,而且买保险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开支的一部分,那么中国保险业才过了20年,即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顺畅一些快一点,总还要几十年的发展吧。
后来在培训岗上,对一批批的学员以及客户传递她对保险的理解,那时曾言言突然发现,以一己之力无法改变这个行业,但是一点点地改变身边的人一些偏执的想法,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渐渐地,曾言言习惯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后来她甚至觉得,再去做销售,因为没有业绩压力(反正也没有钱赚),反而是另一个身份向客户宣传了保险的意义,而且那些都是大客户,也对身边的人有些影响力。曾言言知道的就有几个人,自己买了保险之后,也介绍朋友一起买了不少保单。
而保呗给她带来的这个平台,简直是一次数量级的突破。讲师或者销售,一个人能辐射到多少人?每次百来个人已经是非常有影响力了,比如开一个培训班或者讲一场沙龙。而一个app,使用的人又有多少?可能一下子就是数十万人通过它了解到想传达的信息。而用它的人,随手再一转发,几分钟之内,就又辐射到了新的人群。
林逸所在的GN,面对的群体主要还是客户,像保呗这种直接给代理人输送观念和资讯的平台,可以说是曾言言心愿最好的载体了。她只是没想到,这样一个项目的老大,居然只不过是个技术流。宋无畏不是因为对保险行业怀着深刻的情怀,才想要通过科技对保险理念和保险专业知识进行推广,他纯粹是因为集团对互联网保险看好愿意投钱投资源,自己有机会做创业公司的一把手,有着相当的权力去施展自己对技术的各种想象。
这种合作在一开始,让曾言言觉得相当委屈。自己虽然还说不上是个顶尖人才吧,不过在ZR这样的保险公司里,甚至在各合作银行的口碑中,她的保险专业能力也是获得了一定认可的,而这些经验却被宋无畏看作是诡计而已。曾言言感觉,被工具化的她,似乎是把自己“卖”了个高价。不过当公众号的漫画想法落成之后,她也开始自我安慰道,只要能把一些观念通过平台传播出去,老板到底是不得不用她,还是真的认可她,似乎也没那么讲究。曲线救国,也算是达成了目的么。
不过这些话她就不会对贺齐成说了,那个关于“用更大的平台,以更快捷的方式,让更多人懂得保险真正的作用”的梦想,是她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她愿意妥协的关键。
贺齐成过去从来没有听曾言言这么详尽地说过她在保险公司的事,此时才发觉,自己好像真的误解了这个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