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这个话曾言言是永远也说不出口的,因为她知道,这绝对会让客户产生一些误解。毕竟习惯于存款的客户,就是希望得到明确的收益,也不愿意冒险。可是在银保销售的趸交产品,5年满期的确是有一笔收益,但是大多数的预期收益其实来源于保险公司的分红,这是不确定的。按照这个说法,客户会以为把相同的钱放在趸交产品之中,收益比同样的5年定期存款还多一年的利息——而且,肯定会更多。
曾言言不知道这个销售的方式究竟是谁发明的,她承认这的确非常聪明,却未必厚道。突然她又想到那句被说烂了的话——保险都是骗人的。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某个行业里的人骗了另一些人,恶名却由其他人共同背负。不能说这究竟公平不公平,只是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少些,再少些吧。
不过似乎ZR的投资能力在业界还算不错,分红虽说的确不是板上钉钉,可是监管还是有明确要求,盈利的七成以上必须给客户分红,据说这两年发放的红利水平,加上产品的保底收益,没准5年之后真的客户是赚到。
在这样的双赢合作之下,银保的业务风生水起,的确是个险完全无法企及的优势。据说,每年银行从保险公司赚取的中收,也是非常可观的一笔费用,因为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营业部经理和总监加起来的佣金成本,还不到给支行以及分行的费用,具体的数值,曾言言也不便去过多探听,但有个说法不止一次被印证——
支行卖保险最积极、业务最好的那些理财经理,收入比行长还要高。
曾言言以为,既然保险公司给银行带来了能够大量销售的保险产品,并且提供的中收非常可观,那么银行对保险公司应该是感恩戴德了。可是有人告诉她,事实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便要付出大量的成本给到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要求着他们做业务。听起来,颇有些花钱受委屈的感觉。
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的确银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彻彻底底的甲方。因为客户资源是银行的,他们几乎坐拥着客户全部的信任,可以颇为优越地挑选任意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来卖。不客气地说,谁能够获得银行的青睐,就意味着这家公司便能卖出数以亿计的保单。那么银行是怎么选择合作对象的呢?看产品,是不是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看费用,说白了就是谁给的佣金高就优先考虑谁。看关系,或许就是条件差不多的时候,和哪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气场更贴合就愿意合作。
这些以往完全不懂的门道,为曾言言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原来保险行业根本不只是几个卖保险的代理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之前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学过一门课,说保险、银行和证券是金融行业三驾马车,曾言言始终不明白,这么没有江湖地位的一个行业,怎么可能拿来和老百姓最熟悉的银行还有证券公司并驾齐驱。现在,她突然有些意识到,原来彼此之间的业务往来,比自己想象的,紧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