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中无厘头的太子对皇后的感情简直就是雷雨中的翻版,只不过电影中的人表达其感情更现实更强烈:这就是冯导多年苦心钻研日本情色电影的后果了。说冯导精研情色电影,并没有对冯道不敬的意思。情色电影是电影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有时候也被叫做艺术电影。日本的情色电影,以大岛为代表,多是表达畸形的不伦的情感,而且象征性的手法很多。冯导在夜宴中也是这样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情欲面前都成为赤裸裸的肉体关系,肆无忌惮的在各种环境下表达。夜宴中人物之间的称呼是很明显的象征符号,而随着角色情欲的升级,称呼也跟着不停变化。于是我们看到仅有的两名主要女角色都不停的挑战暴露的尺度,而皇帝和太子也适时地表现家族遗传中好色的一面。电影在香港被评为IIB级,还算说的过去,在新加坡被评为NC-16级,就比较严重了。在美国呢?俺估计不会是NC-17级,顶多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样混个R级吧。其实电影中的暴露镜头完全没有必要,剪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是暴力场景太多了,太过血腥。
大段大段的暴力场景才是评级比较不利的主要原因,如果把暴力镜头都剪了去,一是冯导没法跟投资方交待这么多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二是冯导只好携夜宴去参加奥斯卡的最佳短片奖的评比了。
大陆的“大片”都有共同的特点:画面华丽而情节不足。电影最总要的是什么?俺认为是情节,一个好的、吸引人的故事是一部电影卖座较好的基本保障。大众的趣味就更是这样,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看看IMDB前几位的排名,都是情节出众的影片,像《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等等,无不是这样。专业影评人士和导演比较青睐结构有特点、叙事不落俗套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低俗小说》《罗拉快跑》等电影大获成功的原因。
另外有一类属于西方人很喜欢的类型,也是大腕导演们证明自己功力的电影类型,就是史诗型的电影,比如《阿甘正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希腊时代西方就喜欢史诗,所以这种电影也特别容易讨好,当然前提是拍的有深度。
《阿甘正传》在95年奥斯卡上击败《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绝对不是偶然的,这种史诗型的电影想要拍好太难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大导演们,他们拍出的大片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也许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活着》,史诗型的电影。一个没有故事、情节弱智的电影是没有办法让人看下去的,画面的华丽、对白的诡异只能是陪衬而已,更加衬托出电影的苍白。CTHD 是这类影片的始作俑者——CTHD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的缩写,也就是著名的卧虎藏龙。据说,西方的影院门口都有LED的显示屏,显示现在放映的影片名字。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实在是太长了,因此只好缩写成CTHD。俺认为这是李安导演对西方人一个绝妙的反讽,中文中一个普通的四字成语,直译成英文,用来一个现在分词一个过去分词和两种动物的名字,结果老外们一个个云里雾里什么也不明白,真是太牛了——虽然获得了奥斯卡奖,但影片是在是没什么亮点。
李安导演是一位很有功力的导演,像《饮食男女》《推手》都在很好的故事里嵌入很深的文化背景,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艾玛·汤普森把自己多年辛苦改编的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交给李安去导,就很能说明问题。艾玛·汤普森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能把奥斯丁的小说改编的很好,在一部电影里表现得很完整,而且好评如潮。她能看上李安,说明李导演很有两把刷子。也正因为如此,张、冯、陈都附会认为老外就喜欢CTHD这种片子,这哥三心理肯定大喜,这种电影还不容易拍吗,要漂亮地方。
我们有的是;要钱,我们有的是;要中国元素,我们更有的是。于是诸多大片纷纷出笼,李安导演为害不浅啊。在回过头来说夜宴。夜宴的故事骨架取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我看来,这又犯了大忌。冯导估计是看到徐静蕾同学恶搞斯蒂芬·茨威格,因此想要一个比茨威格更大的腕来显摆自己的大导演身份。
这个影评有点东西,许帆喊来胖子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