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吧小说网>修真小说>九州幻想志> 第一卷 庙堂之高 第一章 朝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庙堂之高 第一章 朝廷(2 / 2)

胡知看着胡玉麟走远,便又回头看向眼前这凌霄殿,只觉得自己的渺小,这凌霄殿像是一座大山一般,代表着皇权压迫天下。终于时辰已至,上朝钟声响起,一个老太监站在殿前用他尖细的嗓音喊着:“百——官——上——殿!”

于是群臣开始整理衣冠,并按照品级排列一个一个鱼贯而入进到凌霄殿内。

胡知刚走上殿前台阶便远远地看到那张巨大的龙椅。其实凌霄殿非常大,胡知之所以能一眼看到,便是因为那张龙椅太大了,光是高度,便达到了五米,又在龙阶之上,便显得更加巨大。

九级龙阶拾阶而上,便是皇帝龙椅,却是只能皇帝一人登阶端坐,太监侍女等随侍人等,只能侍立阶旁。石阶雕着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上竖着朱漆木栏杆,也是有着金龙玉凤彩绘。即使是地板,也是金光闪闪的金砖镶着雪白的玉砖,如果从大殿俯视下来,最终呈现出的,便是一副云龙升天图。从龙阶前到殿门口铺着一张黑色羊毛长毯,将大殿隔成两个部分。

进得大殿,群臣站毕,便安静地等着皇帝到来。

终于门口传来皇上贴身太监魏公公的声音:“皇上驾到!”

群臣立即有条不紊地跪在长毯两旁,双手扶地行礼。

然后,只见一个年轻人身穿一身黑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冠冕,面若粉玉,剑眉星目,目光迅疾如电,闲庭信步的走进殿来,一边走着一边用他洪亮的声音说:“众卿平身!”

但群臣却是不敢立即起身,因为皇帝尚未走过群臣面前,起身便是僭越。

皇上走得极快,不一会便走到龙阶前,却不上去,站在阶前回头,看到群臣方才陆续站起来。

看来众大臣已经习惯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不坐龙椅上朝的行为,这个习惯是当他还是监国太子时便养成的。虽然当然他当时是不可以坐在龙椅上,却可以站在龙阶之上、龙椅之侧,然而他却没有这么做。自他监国起,到继承大统,改元历兴,到今天,他一直这般,站在阶下主持政事。这也是许多大臣对他抱有好感的原因。

大云王朝是陆氏天下,眼前天子单名一个基,正是大云第十二位天子。

陆基眼见群臣陆续都站了起来,便开始说道:“今天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主持殿试,各位尚书大人也要与朕一起主持考试,所以众爱卿今天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吧。”

不过也难怪,这科举一向是朝廷大事,百官每三日便要上一次朝,说来说去,而国家严谨的官僚体系不是摆在那好看的,所以并不是每天都有需要皇帝陛下亲自处理的大事。

左侧班首便是丞相张奕,他是侍奉了三代皇帝的老臣了,听到此话便走出列行礼,说道:“陛下大可放心,当是为国选贤举能重要些。老臣忝列丞相之位,自当为陛下分忧。”

陆基点了点头,便道:“如此也可,若是众爱卿有不重要的事,便报给丞相处理吧。”说着又顿了顿,望向户部的方向:“对了,胡爱卿,退朝后你先留下来。”

胡知心中一凝,感受到投到他身上的目光越来越多,连忙低头回答:“是!”

陆基便挥了挥手,身边的魏公公便又喊了一声:“退朝!”

众大臣纷纷退去,户部几位大人拍了拍胡知的肩膀,也是退了出去,只有张奕脸上阴晴不定,慢慢走到胡知的身边,笑着说了一句:“胡大人当好好地为君分忧啊!”

胡知连忙又低头行礼,毕竟在这朝堂之上,他的职分本就是垫底的,小小郎中岂敢与丞相摆架子。

待到众人退去,陆基也是坐在了第一级龙阶上,笑着问胡知:“听说爱卿家里再添新丁,恭喜啊!”

胡知也是无奈,怎么自己家里这点事,好像全天下人都知道了。胡知也只好连忙点头称是。

“别惊讶,如今爱卿深得朕的恩宠,这全天下可都看在眼里,”陆基笑着看着胡知,说:“也不知道又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们家。不过也多亏了爱卿,那些等着看朕笑话的人终于也是稍稍转移了一下注意力。”

胡知不语,他当然知道皇上想干些什么,却又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别说是朝臣,就是后宫,都有不少嫔妃甚至是太后娘娘都在阻碍着皇帝。

“今天找你来,一来呢,是想问问你,这新的田亩制度的改良,做的怎么样了。”皇帝换了个姿势托着腮躺了下来。

胡知等了一会,没等到那个“二来”,连忙回答道:“启禀皇上,这旧制里,是太祖皇帝制定的人头均分法,就是将天下田,按照人数均分,再按比例分配给各户,虽然太祖起身于民,倾恩于民,可不免有些世家大族仗着人多,便多分得一些田,可是这些世家大族自己并不会耕种,又因为与官府关系暧昧,分得的又是良田,直接导致分得良田的不耕种,会耕种的分的是劣田,而劣田的产出根本不够自身的供给,更不用说缴纳朝廷的赋税。”

其实这人头均分法刚出台的时候,也是有些积极作用的,毕竟在前朝,田地是直接握在乡绅豪强手里,农民只能成为地主的佃户,负担更重,与其相比,本朝开国时各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份田产,这实在是农民阶级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随着制度的逐渐展开,弊端也是逐渐显露出来,虽然农民分得田产,可随之而来的便是赋税,有田就要交税,以前没有田的时候,赋税都是那些个有田的地主缴纳,而如今,便是直接降临到农民的头上。于是有些领到劣田的农民,由于缴纳不起赋税,便直接将田卖给地主,再次成为其佃农。一切又回到从前的起点。

近几十年来,由于此风日盛,而各地士绅又与各地官府沆瀣一气,瞒报各地产量,赋税也是日益减少,导致国库日益萎缩,京城繁荣的面子下,却藏着逐渐虚弱的里子。

“其实,爱卿说的,朕都知道,别说是朕,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我不相信,他们就有他们说的那么干净,”陆基说着,便叹了口气,“可是朕一人,如何与满朝文武对立,与其说这天下是朕的,倒不如说这天下是这百官共同治理下的天下,百姓单纯,以为能减免赋税,减轻徭役的便是好皇帝,可没有那些赋税,何来发展,没有徭役何来安康?说到底,就是那些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口一口吸着百姓的血,却仍然要压压榨百姓的油水的蛀虫,拖累了整个国家!”

胡知听到皇帝突然放大的声音也是吓了一跳,欣慰之余也不忘安慰皇上:“如今尚未到不可转圜之时,陛下也不必过于心急,如今天佑我朝,幸得明主,大云中兴,指日可待!”

陆基抬起头,郑重地说:“国家兴盛,靠的不是朕,也不是所谓天命,是你,是你们,是今天殿试的那些青年才俊。”停了一会,平复了一下情绪,便又将话题拉回来:“不知爱卿对此有何良策?”

这才是陛下交给胡知的真正差事,为了掩人耳目,皇帝故意在群臣面前交给胡知一项理所应当的任务,但真正要胡知做的事却只得藏起来做,不可不谓悲哀啊。胡知不急不慢地将一本奏折双手递上,说道:“臣日夜思忖,终于寻得一方良剂,如若实施得当,臣可以保证弊病去半。”

陆基“嗯”了一声,随手翻看起来,可越看,陆基的眉头也越加紧锁,不一会,他便“啪”地一声合上奏折,一脸肃穆地看着胡知,他突然站起身,慢慢走到胡知的跟前,盯着胡知看,一字一顿地说:“我大云总算得一良医!”

胡知大惊,竟也跪倒在地,颤抖着说:“臣虽万死,必尽全力以报社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