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还要从现今的皇上洪智帝的爷爷明熙帝讲起。明熙帝一共有子七个,不过最为疼宠的便是靖沅王的父亲当时的仁亲王,甚至为其空悬太子之位直至终了。当时明熙帝的皇后也育有一子,不但是嫡出,还是长子。这太子之位本应理所当然的交予皇后之子,但无奈,明熙帝就是看不上他的皇后,连带的也不喜欢这个嫡出长子。待仁亲王出世后,不知为什么,明熙帝就是喜欢的不行,对其他儿子都没有这么欢喜,所以明熙帝很是注重幼时仁亲王的教管。待仁亲王越来越大明熙帝也是越来越得意,一心想着把太子之位留给他坐。不过帝王难为,这太子也不是明熙帝说封就封的。
明熙帝与他的皇后成亲看重的便是那位皇后娘家的背景,最后更是借助其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取得皇位。如今皇后娘家的势力只增不减,明熙帝知道要是立仁亲王为太子那么朝堂上肯定是一片反声。也是那个时候,明熙帝开始一点点的削弱皇后娘家在朝堂上的声势。明熙帝下手很缓,起初的多年甚至都让人瞧不出他有此心,而朝臣的上书也是不断,纷纷言明要早立太子之位,明熙帝自然不依,全部打回,暗中却帮着仁亲王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熙帝病危,夺位之争才正式爆发。明熙帝病了一年不到就去了,而就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七子一下子没了四个,只剩下皇长子与当时的皇三子仁宗帝以及皇五子仁亲王。
帝崩后,诏书下,宣皇三子之德,命其接受帝位,当时举国哗然。几乎人人都以为皇五子仁亲王该是最后登封之人,不料,皇家之事处处透着匪夷。仁宗帝登帝后马上铲除了太子的党羽以及皇后娘家的势力,过程虽艰险万分可大刀阔斧之下成绩斐然。只可叹,明熙帝为仁亲王扫除障碍几十年,最后却是为仁宗帝作嫁衣裳。
而那时民间也开始渐渐流传开来,说是明熙帝下诏本是立的仁亲王为帝可被人偷天换日了,更传此诏书仁宗帝不及毁尚存世间,一旦露面,仁宗帝的帝位可算是名不正言不顺了。最令人惊讶的是仁亲王的反应,到手的皇位没了,这边还是不声不响的。甚至连拥护仁亲王的朝臣墨客也被仁亲王压了下来,一句话都说不得。本以为这是韬光养晦,肯定还会有一场争夺大戏要上演,可直到今日,仁宗帝去了,其子继了位还是无声无响的。
不过,正因为传闻有那诏书的存在,所以现任的洪智帝表面上与靖沅王一家亲的样子,实际上暗里借着杜廷之之手百般阻挠干扰,刺杀也是不断发生的事情,靖沅王身上的伤有些事在战场留下的,有些便为洪智帝所为。当时仁宗帝清除了明熙帝皇后娘家的党羽,扶持了不少自己的势力,可三朝元老的人他却是动不得的,而这些人正是明熙帝留在朝堂上为仁亲王培养的声势。一旦真有诏书公布于世,那么他这个洪智帝恐怕也坐不稳当了,所以,自小他便知,凌昊必须要除。
无奈,凌昊自幼优秀非常,过了13岁更是直接被护国大将军带走了,等到重新站在洪智帝面前的时候,已是手握兵权的将领了,其后更是声威赫赫,逐渐掌握了凌国三大兵权的其中一股。战功摆在那里,也由不得洪智帝去拦,再有,凌国四周动荡不堪,实则也需要领将之才。
橘衫女子大概的把靖沅王府所要面对的境况对芙蓉讲了一遍,芙蓉敛眸静思,想不到其中竟是如此的弯弯折折,而凌昊能活到今日还有如此的成就也实在不易。
“真有那诏书吗?”芙蓉细问着。
“有”那女子肯定答复。
“在哪?”见她没有吱声,芙蓉蹙眉道“不可说吗?”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到了时候它自然会出现”随后,又补充了一句“谁让你忘记了呢”
芙蓉挑眉,敢情这是她以前也是知道了,并且,知道那诏书在哪里?可能吗?那么她要是问为什么当时的仁亲王会不争不抢的把皇位让了出去,也不会得到答案了!
“不过可以提醒你一句,和宰相许崇有关。再者洪智帝与靖沅王是属于有你没我那类的,随着状态的发展,凌昊越来越强大,洪智帝的手段也会越来越狠辣,所以,要小心”话里的担心之意芙蓉听的再清楚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