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今天是5月12日,是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也是护士节,谨以此章节表达我对医护人员深深的敬意)
江城市金银坛医院的医生护士苦苦支撑了一周时间后,终于等来了第一批医疗援助。
跟江城金银坛医院对口援助的是成都市人民医院的医疗队,由消化内科护士长刘芝超担任队长。
这支医疗队是从全院千余名报名的志愿者中脱颖而出,并在极短时间内组建完毕的。平均年龄仅有30.9岁,最小年龄者为24岁。
队长刘芝超出发前的一番话,让这个年轻的队伍里每一个队员都十分安心:
“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个,我就应该把每一个队员照顾好,不让他们的家人担心,不让医院的兄弟姐妹们担心。”
从2月1日接到紧急任务,到2月2日迅速集结出征武汉,这个春节对于刘芝超来说注定不平凡。
刚从理塘县支医回来的她,又立马赶赴江城投入战疫一线。还没从高原地区缺氧中缓过劲,又进入了佩戴防护用具造成的缺氧状态。
对病人来讲,条件比较艰辛。这里的氧气不是全部都中心给氧,需要护士自己推氧气罐,氧气罐好大、好高,刘芝超要用尽全力。
这一次来金银坛医院,医护们都是自愿报名。当时护士长在群里发了个消息,说国家卫健委需要5位有重症护理经验、又能够做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士,医护们就马上报名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报满了。
当时有的人在家里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电视,有的是还在逛街。报完名马上消息就来说,让医护人员们一个小时后赶到医院,真的是只有半个小时收拾行李。也不晓得来多久,刘芝超随便收拾了点,刘芝超爸爸也没问我要什么,就跑下去,买了5盒方便面上来。
到了医院就马上培训,怎么穿脱防护服。虽然说医护人员们都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快十年,但是真是没有这么长时间地穿过防护服。晚上培训完,第二天坐高铁到了江城怎么可能,第三天就上班了。
几年前的埃博拉疫情,刘芝超当时也看到招募,她想报名,但是硬性条件很高,要求是党员、英语六级、主管护师,那时候刘芝超很年轻,没有达到这些要求。雅安地震也是一样的,想报名,没达到标准。这一次不一样,都上班这么多年,很多经验也有了,刘芝超就希望能把自己专业上面的东西,服务于他们吧。作为医护人员没有谁不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岗位不同而已。留在原来医院的同事,同样也是在一线。
刘芝超觉得没什么,但跟家里人说话还是挺注意的。不会跟爸妈视频,就怕跟他们搞视频,他们就会问这个问那个,问得刘芝超自己有情绪了,所以基本都是聊微信,给他们报平安。
刘芝超外婆年纪大了,快80了,每次我跟她打电话,一听到芝超的声音她就会哭,觉得她很可怜,在这里上班很辛苦,就会心疼,刘芝超后来也干脆不打电话了,每天在家族群里报个平安就行了。
刘芝超女儿天天跟她爸爸讲,说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好久没有看到她了,我们一起开车去接她。因为刘芝超以前上班,她老公每天都开车去接她,她女儿天天就拉着爸爸,说要去接妈妈回来。刘芝超能做的就是每天和她视频,让她每天都能看得到。
离开的时候,刘芝超匆忙打包了行李,预计是待上一个月。但现在,其实所有人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刘芝超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个就是防护物资充足。
前两天上夜班,同事们告诉刘芝超防护服不够了,夜里不能出来,她当时就拿了两大条士力架,立马灌了下去,好腻好甜,但是她必须吃一点,士力架热量高,经得起熬,她怕在里面撑不了那么长时间。另外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赶快研发出药物,或者有效的疗法,治好他们的病。
在刘芝超看来,做一名“白衣天使”是从小的梦想,毕业后的她即成为了一名护士,至今已有27年时间,先后在多个科室工作,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祖国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冲锋在前,立马决定放弃休假、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
刘芝超和队员们搭班,负责临床工作。他们每4小时一次轮班,以实现诊治工作的全天覆盖。在高级别的防护保护下,顺畅呼吸再次成为一件难事,熟悉的缺氧憋闷感一次又一次袭来,但这并没有阻挡她战“疫”的决心,“把这个仗打赢就回家!”
在这个医疗队里,年龄最小噢的是24岁的佘莎。
佘莎报名的理由令刘芝超感动:
“刘老师,如果需要护士请先通知我,我可以去一线,我有3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