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你会做生意吗?(这个才是真正的标题)
......
积善坊外
赵诵刚到门口,忽从院内走来一少年。
那少年穿着一身土布短褐,右臂上悬着白色孝布。
只是身材有些瘦弱,身量与王安差不多,眼神却是尖锐,经历很多事的那种。
少年一见赵诵,匆匆上前忙恭敬地拱手:“可是赵大哥?”
赵诵想起王安的信函便猜测:“小哥儿可是赵叔之子,名唤赵平!”
“嗯。”少年点点头。
赵诵忙招呼:“外面冷,屋里坐坐。”
厅堂内,二人面对面坐着,前头架着一火炉,火炉上放着铁茶壶,正煮着,窗户松开了一角。
原来赵平是临安府富阳县人,今年十六岁,与王安同岁。
赵诵很快与赵平熟络起来,问起王安的事。
赵平愁容满面,他和王安从小一起长大,但自从大理回来后,赵平感觉王安身上变化了不少。
无怪失去双亲,即便是他,也沉浸在丧父悲戚中,家中所有事都归他管,肩头的担子很重。
大理一行,他们失去了太多。
......当赵大哥问起,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当初王安将卖房、地产的钱交到他手中的时候,他相当诧异。
六七之前,他都在料理父丧,所以去了富阳县乡下。
.....
赵诵又略微了解到赵平父亲与王安父母辈的过往。
原来王家也是临安商户之一。
当年王安父母和赵叔一起去了大理行商,没成想遇到忽必烈率领铁骑南下。
大理被灭,王安父母死于蒙古人铁蹄。
赵叔侥幸未死,拖带王安、赵平以及高氏兄弟逃出虎口返身临安,没想到回了临安后一病不起,抱病在床上躺了二三年。
这期间,生意之事只能交给王安、赵平打理。
因王家这次去大理贩卖的货物巨大,王家吃不了这么大盘货物,临行前通过临安行会联络几大商户,共同出资,其他商户则将款项或者商货兑成“会子”。
王家因这次行会,也将家中财物兑成“会子”,全权负责大理商贸。
赵诵这才记得,大宋大额的商贸交易,商人带银钱上路并不理想,那铜钱光是一贯就很重,那重量可想而知了,而且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古代商路上经常出现啸聚山林的盗贼,钱财货物在半道上被劫走也是常有之事,更何况还是边境商贸。
当时宋廷规定,在两浙西路临安府所用的是会子,但到了成都府路、夔州路,则是“钱引”。
“钱引”与“会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
“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