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说的话,精髓就是他说的他觉得能力未达到,张扬能力不行吗?肯定行啊。”
瞬间被点醒的小记者,还是觉得自己的猜测应该不对吧?“你是说他上不上金曲,他自己决定,哪怕金曲就告诉他你获得哪个奖了,他也不一定会去?因为他可以说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也就是说他基本不会去金曲了。”
“没错,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果真不愧是张扬啊,这么能怼的,话说金曲奖也不在乎他这一个人吧?”在大家看来,金曲奖自然可以不在乎某一个明星,在音乐圈他们不说无敌,也是顶尖那个。
“管他在不在乎,我们有消息就行。”
“那是那是,多谢前辈的提点,改天请您吃饭。”
“哈哈,还算你有良心。”
很快,张扬的话就在网上流传开,只是相比较于张扬的高情商回答,媒体就直白多了,直接说张扬以后基本不会参与金曲奖。
这下子,就如同在火上浇油,本来就议论纷纷的金曲奖戏耍事件,那是闹的更大了。
“一个音乐圈顶尖的奖项,戏耍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这让整个奖项的比格瞬间下降了一个档次。”
“金曲奖这次确实做的不地道,我估计是有人背后推波助澜。”
“娱乐圈是越来越乌烟瘴气了,就看金钟奖能不能保持住了。”
“...........................”
“张扬以后不参与金曲奖,”跟“金曲奖现场情况”两个热点词,瞬间是挤上热搜的前一二。
音乐圈的消息灵通着,自然很容易知道是谁在推波助澜,只要看看评选人的背景跟这次谁的收益最大,就一下子能明白,这次就是恒盛在搞张扬。
一般来说,哪怕是四大巨头想搞一个明星,哪怕是个业内稍有点名气的公司推出来的明星,他们都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大家都是混音乐圈的,搞了一个,难道其他公司不怕?到时候小公司报团取暖,谁去做他们的后备役培训公司。
现在的小公司,基本都是一个模式,挖掘新人,培养出名气,被大公司看重挖角,小公司就靠赚大公司挖角的钱,只要培养出一个,就可能能把前期的费用全部收回,甚至小赚一笔。
大公司也需要小公司输血,不然单靠自己培养,那么成本太重了,而且不好分现有的利益。
所以大公司看不起小公司,但是又不能没有他们,让他们报团取暖更是不可取。
但是张扬就一个工作室,又没挂靠在哪里,一个没靠山的人,别人出手的时候就放心多了。
而且张扬开公司的动作一开始瞒住了所有人,但是徐凯峰的动作了那么久,想瞒住有心人已经是不可能了。
毕竟张扬实在太跳了,在张扬开起公司之前,敲打敲打,对于巨头来说也是好事。
所以当恒盛说想动张扬的时候,其他几个也没有什么,基本处于默认状态。
虽然评委都是独立于外,但是是人就有弱点,而且音乐圈说大不大,大家都互相熟悉。
就这么形成了对张扬的打压之势。
金曲奖的人也没想到只是打压个新人而已,就能热门成这样。
只是后悔已经晚了,只能强硬的走下去,逼格掉了总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