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暖阁的门被推开时,张忠便见四人走了出来。
前面三人自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张忠瞧着他们三人的脸色都不太好,心中一咯噔,暗道“看来他们三人出面都没有让朱瞻基改变主意呀!”
而在三杨之后的便是垂头丧气的陈山,张忠见陈山远远跟在三杨后面,想上前说些什么,又迟疑不决的样子。
张忠不由嘀咕“这又是闹得哪一出了。”
“伯爷,陛下让你进去。”正当张忠在胡思乱想之际,身旁的金英提醒道。
“你不一起进去吗?”张忠疑惑道。
“皇爷只让伯爷一人进去,我就在外面等一等。”金英讪笑道。
“嗯!”
张忠微微颔首,便踱步进入了东暖阁。
待张忠行礼完毕后,便侍立在一旁。
“朕欲建立内书堂,你想来在殿外已经知道了吧!”朱瞻基神色复杂道“杨士奇等人反对,朕心中能理解,毕竟朕扶持宦官便是为了制衡他们的。”
“而你乃是武勋,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朕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张忠闻言一愣,随即咬牙道“陛下此举,出发点无可置疑,内阁的确需要制衡,但是对于设立内书堂,重用宦官,臣不敢苟同。”
“喔!”
“你也认为朕此举不妥吗?”朱瞻基叹气道。
“臣知道陛下对宦官是有所提防的,不然也不会在即位之初便下令规定:凡中官传旨,必复奏始行。”
“你明白便好。”朱瞻基笑道“朕的确给了宦官批红的权利,但朕会抽查他们,他们一直在朕的监督之下。”
张忠闻言沉吟良久,一咬牙说道“请陛下恕臣斗胆,如今陛下乃是有为之君,自然能压制宦官,让他们不敢胡作非为。”
“可世事变迁,陛下又怎能保证后世之君也能如陛下一般了。”
“若是后世之君无心朝政,也不再监督宦官批红,那么恐怕到时宦官有隔绝内外,祸乱朝政的可能了。”
朱瞻基盯着张忠看了良久,方才叹气道“你能说出如此话来,的确是忠君为国。”
“只是朕在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内阁的权势必然上涨,为了平衡朝局,为了避免内阁大学士蒙蔽朕,朕需要扶持司礼监来平衡内阁。”
张忠闻言思忖良久方才说道“若陛下只是为了杜绝内阁蒙蔽陛下,不如采用奏折制度。”
“何为奏折制度?”朱瞻基坐直了几分,肃然问道。
“我朝公文制度是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自从内阁有了票拟之权后,内外奏章都需经过内阁。”张忠徐徐说道:
“若是陛下能给予京师四品以上文武,地方三司长官,边镇总兵官等人密奏之权。”
“准许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陛下一个人批阅。”
“若如此,便能绕过内阁,陛下通过奏折便能洞悉朝中内外大事,也有效避免了内阁蒙蔽陛下。”
“具体如何操作呢?”朱瞻基眼中精光一闪,急切问道。
“可通过特制匣子传递,诸臣与陛下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张忠回答道。
“此法甚妙。”朱瞻基闻言不由从御座上起身,兴奋的来回踱步。
“既然如此,陛下还要设立内书堂吗?”张忠试探问道。
“这个朕觉得还是需要的。”朱瞻基讪笑一声道“你不知道,朕每日要面对多少题本,朕实在是不愿意处理这些东西。”
“可是如此一来,隐患也埋下了。”张忠闻言心中嘀咕,他知道他错算了一点,那便是,朱瞻基设立内书堂,当然有制衡内阁的用意。
但恐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人想偷懒,不想履行天子的职责。
要知道奏折制度虽好,也要天子勤政呀!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
张忠想到此次也是一阵无力。
朱瞻基见状失笑道“你的用意朕明白了,但是内书堂还是要设的,不过朕会控制规模,这秉笔太监够用就行了,朕也会频繁更换秉笔之人,不让他们有机会熟悉朝政,朕需要的只是一个抄录之人而已。”
张忠闻言,也是无语,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人家还是想轻松些,不愿意自己操劳,那自己又瞎操什么心了。
毕竟眼前的人是天子,真以为对方好说话呀!
自己已经尽力了,便只能如此了。
张忠想到此处,便没再言语,只是俯首称是。
ps:求大佬支持,今日还有,继续码字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