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时想不出故事,有故事太多无从着笔的,有不知道写什么的,用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勉强硬挤,勉勉强强收上来十几份大纲。
“还有吗?”
乐伊看了十几份大纲,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惨不忍睹。
不是不适合拍片,就是根本没找到路子。
我国以前的主旋律电影是什么呢?
《开国大典》、《大决战》、《上甘岭》之类枪炮齐鸣的战争片,《鸦片战争》就属于这一类,客观上来说,其实挺好,但问题是老派。演员的表演挺好,单个片段都是经典,可是整体影片结构老旧,全靠故事本身的底色撑着。
观众看腻了这种风格的电影,把它和单位包场联系在一起,没有公家单位请客自己掏钱,就觉得亏了。
再不然就是《焦书记》这种个人传记片,其实也挺好,问题还是老派,节奏冗长,不刺激,要求是精神上的升华,但问题是没那水平。
无聊到连电影都看不完,还精神感召,还升华?呵呵。
“啪。”又是一本大纲被扔在一边,纸张落地的清脆的声音,就像是稿子被毙了的枪响。
乐伊伸手拿下一本,全场鸦雀无声,好家伙,都是文艺圈里的老人了,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势?
不都是上交,审核,对于没有背景的人呢来说,接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黑箱,只能等待结果,对于有背景的人,那就是活动的好时候。
可没有这种,现场交稿,现场看,虽然旁边装模作样的放了两个人审稿,互相之间也在传递大纲,可是谁不知道乐伊没看下去的都是没看上眼?
偌大会议室里,偶尔能听到纸张沙沙翻页的声响,可是许久没有听到稿子落地的声音,他们不由得抬头看去,乐伊这一份看的格外的久啊!
“还有吗?”
乐伊伸手,待审查的大纲已经空空如也。
“还有一位作家没到。”
“那再等等。”她手里那一份大纲,就一直捏着没放下来。
这是看中了,还是没有?
伸长了脖子,想要看看那到底是何方神圣的作品,但乐伊捏着,也没让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场子里的大部分人都看过了其中的大部分的大纲,乐伊似乎准备宣布结果。
门外忽然传来脚步声,麦加脚步匆匆地闯进来:“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不晚。”
好饭不怕晚。
乐伊微微一笑,接过他手里的大纲。
这一看,就是十几分钟没有放下来,明明就几千字的梗概,她却像看几十万字的鸿篇巨著一样反复的揣摩,忖度,思考。
也让麦加的心从一开始的提着,吊着,到后面慢慢放下来。
这一波,稳了。
的确是稳了,乐伊开了一个叫禾觅的外挂,知道有这么部好片子,还把原作者抓来一块写。
她知道在原来的时空,因为版权问题,这部电影在拍的时候七零八落的,就是这样也写出了一部感动了无数人的好片子,可是她也没想到,提前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居然能如此……自由。
是个好故事。
在乐伊的手上,故事的封皮上有两个大字。
《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