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都是专业人士,打耳一听就知道水平:“这歌是谁写的?”
要说本来是对老板的尊重,现在的激动,那是对于音乐的虔诚。
乐伊不答反问:“觉得怎么样?”
他们没察觉出不对劲,只以为是很会做老板的老板乐伊在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纷纷表态:
“不好说。”
“感觉很不一样。”
“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歌了。”
梅彧跟乐伊咬耳朵:“说了跟没说一样。”
乐伊笑了:“你很久没听歌了吧?”
“我不喜欢。”梅彧摊手,“要么腻腻歪歪,要么呜呜渣渣,烦得很。”
从压抑的七十年代,动荡的八十年代走来,九十年代是草莽的,是混乱的,也是个人意识觉醒的年代。
从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禁锢中脱离出来后,个人感受被推崇到了一个相当崇高的地位上。
所以,对于此时的青年人来说,最推崇的话题是自由,是利益,还有爱情。
就连歌坛流行的曲风,也大多是爱情歌曲。
除此之外,因为西方思潮的影响,受到追捧的青年歌手还喜欢骂天骂地骂政府,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嚣张狂妄,尽情玄学与众不同和压抑已久的情绪,所以当下最受欢迎的曲风,就是摇滚。
所以他们说,“和现在的歌很不一样”,还真的不是敷衍。
但是这样充满了力量,无谓,战斗意识的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将其归入歌单了,恍惚间仿佛回到了红歌盛行的幼年,耳边响起的,是黄河大合唱的壮怀激烈,是想要随之而舞的热血沸腾。
可是和当年的美声唱法不同,流行唱法的曲调不仅降低了门槛,更因为其中的那一份亲民,更加有感染力和传唱度。
而“说不准”,正是因为这样跟流行音乐对着干的曲风,是不是能得到喜爱和欢迎,都还是个未知数。
向北望按住想要跟着音乐狂跳的心脏,也有着同样的担忧:“这能行吗?”
“能。”乐伊戳戳自己的心脏,“家国情怀这东西啊,是刻在心里的。我们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可不会因为社会一时的喧嚣浮躁,就忘记深入骨髓的感情。”
“我就很喜欢。”梅彧用力点着头,“可不是因为这是你写的。”
从小生长在工厂,听着红歌长大的梅彧,也很久没有听到记忆中的曲调了。
“这是乐总你写的?”
“不像吗?”
不是不像,是压根没想到乐伊还会作曲。
看乐伊的样子,是对这首歌很满意的,还是她自己写得,看来这一次的机会是没戏了。
听到乐伊嘱咐完寻找合适的歌手的事情,还吩咐了一句:“老乔,拿剧本的时候别忘了让他们保密协议签一下。”
还有他们的份儿?
这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刺激了:“乐总,我们还有机会?”
“谁说推广曲就只能有这一首的?”乐伊是在安歌手们的心,也是在吩咐,“合适,就用,嗯,就以三首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