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戏讲的是嬴渠梁带着骑兵部队,隐藏在一座山坡后密林中。
接到秦献公命令,缓缓走出树林。
李导先看了看第一个镜头。
构图是经典的“斐波那契”黄金分割,类似一个从一个边角启程的圆形蜗牛壳,圆周线有固定的曲率。
如果整体画面是一个标准荧幕的长方形,圆周线第一次触碰边界就会触碰画面底部靠近左边的位置,把画面切割成两份。
一份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正方形,一份是三分之一的长方形。
正方形部分就是一号主体。
紧接着,曲线会回头,再次切割剩下的长方形,变成一个小正方向和小长方形。
小正方向就是二号主体。
以此类推,切割可以进行八次,每次切割都会多一个画面主体。
这种构图因为主体多,非常适合用来拍大场面战争戏。
举例来说。
目前这个画面。
一号主体是一座斜坡,从右上斜到左下,蜗牛壳的起点是山坡的陡峭之处,只留出了一点点湛蓝的天空空间作为对比增强压迫感,山坡上杂草丛生,带着几分萧瑟。
随着圆周线划下,二号主体前景是人头攒动的士兵,以及长长短短密密麻麻的戈矛,充满肃杀之气。
三号主体是一棵巨大的树木,仿佛千百年来历尽沧桑。
四号主体才是咱的主角嬴渠梁,他正骑在马上踱步。
观众当然不懂构图,但画面整体上风雨欲来的气氛被完完整整传递了出去。
这个画面只有2秒左右,是李导亲自设计的,见袁小满完成任务他很开心,李导的目光马上转向第二台机位。
这个机位是正面拍嬴渠梁的,他身边都是骑着马或拿着武器肃立的战士,嬴渠梁则严肃中带着眉头紧皱,仿佛在担心战场的正面态势。
很快,另一台机器的角度上,一匹白马飞驰而来......
第三个机位没什么难度。
见拍摄完毕,李导马上叫停,然后把身体转向特效指导高峰。
这个方面上其实还有很多空余的地方,一点不符合李一白的标准,不过请特效制作就是为了完成这事儿,他回放出第一个画面,指着空荡荡的部分问高峰道:“补一些士兵上去,有问题吗?”
镜头开拍前李导已经是询问过高峰,这会儿只是再确认一次。
高峰自然不可能否认,大声道:“景深足够,绝对没有问题!真实感也够,做出来绝对能把观众震撼住。”
“那就好!”李导对高峰道,“我待会儿检查一下内容,今天回去之后你马上把拍完的部分送回你们公司,做出一个样板,我好给黄导和焦制片人看。”
国内的特效公司,不只国内的特效公司,全球的特效公司都是一样奉行一个真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要是能把这部戏的特效做好,以后不愁没人找他。
而且,就李导也是个特效大户,一定得把这个机会抓住。
听到李一白的要求,高峰马上答应下来:“没问题,李导,我一定把事情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