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了天下安定,逐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汉帝刘邦、十分欣赏《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
后来、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刘邦才分最大的齐国的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刘邦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后来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刘邦的宠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
虽然此人已经贵为刘邦的男宠,但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刘邦正忙于尊礼祖先。
所以、他不敢和皇帝攀比。
但他一个好心的决定帮了他大忙,就在他被册封的那一天,他向刘邦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以善闻名的刘邦对他的建议大加赞赏,并很快实施。
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对次人的善心口口相传,他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
一个叫少君的年轻人听到了他的家世。他就是此人的亲弟弟,当年分别的时候,少君才五六岁,现在已经成人。
他离开家没多久,厄运就降临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劳作,家里没有人看管,少君被拐走了。
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在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当了奴仆。
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悬崖下边的窝棚里。
一天,主人派少君到山上烧炭。不料,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山崖暴发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丧生,由于少君睡在窝棚边可轻易逃跑,才逃过这一劫。
死者的家属跑到主人家哭闹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长安,少君也跟着主人逃到了长安。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逃到长安的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签。
算卦的老头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大富大贵。
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会大富大贵,对算卦老头说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没走多远,他就听到了此人的故事。
当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怔了一下。
自己的家兄,当年被送进宫的那个、不也叫这名吗?再联系刚才算卦老头说的话,他有点将信将疑了。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于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失散多年的亲弟弟少君。
刘邦看了这封信,问怎么回事。
男宠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刘邦说了。
刘邦听了,捶胸顿足,说自己有愧于人,只顾自己的亲人,却把他的亲人忘记了。
于是,他和此人一起召见少君。
此人的相貌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少君还是认得出来。
他已经认不得弟弟了,因为当初离开的时候弟弟才五六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
他怕误认,那样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于是他问少君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少君不仅把父母怎么死的说了出来,还回忆了当年姐姐离开他的情景,最后一次给他洗头发,最后一次做饭给他吃……
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时候,此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跑下去和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一幕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书上说,当时不仅大汉的皇帝感动得落泪了,连旁边的宫女也跟着哭泣。
刘邦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赏赐少君大量的财产和田地。
但男宠深知刘邦勤俭节约的品性,不可因为自己而破例,只让弟弟接受了足够养活他的部分财产和田地。
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弥补刘邦赏赐弟弟所造成的亏空。
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男宠,刘邦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不久他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弟终于团聚。
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弟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
刘邦照例又要赏赐他的哥哥,又被他阻止。
他的哥哥跑到她那里问原因,为什么不要皇帝的赏赐?
不要白不要!他耐心地给哥哥如是这般地分析了一番,哥哥才不情愿地撅着嘴巴,答应了和弟弟一起住。
如此谨慎,不给大臣们一点把柄的他仍然遇到了麻烦。
照理说,这是此人的家事,与别人无关,可是他的地位不一般,皇家没有家事,他的一切事都是国家大事。
杯弓蛇影的大臣们见他突然冒出来两个年轻力壮的兄弟,有点吃不消了。
他们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妖人,他们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实连萌芽都没有,一切只是大臣们的假想敌。
一次早朝,绛侯、灌将军等一干串通好的大臣联合起来对刘邦进谏,大意是说他兄弟都是鲁莽之徒,没有任何文化素养,不应该依靠裙带关系而加官晋爵,让他们做富贵闲人,并且还要挑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与他们比邻而居,教导监督他们,以防止他们滋事扰民。
正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也只有他,这些大臣们才敢这么说,要是换作别人,估计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了,保准是千篇一律的对亲戚们的封赏没有异议。
刘邦没有立即答复大臣们的进谏,尽管他相信此人绝对不会成为妖人,但祸国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
当天晚上,他把大臣的进谏对男宠说了,面露为难之色。
善解人意的他马上解除了刘邦的忧虑,他说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哥哥弟弟没有读多少书,正需要教导呢。
最后又强调一句,无论刘邦做怎样的决定,她都支持。
邓通是深受刘邦宠信和喜爱的佞臣。
有一天、刘邦叫一个看相的术士给邓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讳地对刘邦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