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大象身高体胖皮厚,生气了连老虎见了都要躲得远远的,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大象数量很多。
明军两条腿,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
但事实并不如人意,洪武时代的火铳射程不远,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向枪管子里灌火药和铅弹,然后再用铁棍怼实,没等装好下一次弹药,士兵往往就会被大象踩死。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沐英将火铳兵分成三排,发现象兵后,第一行首先射击,然后第二排、第三排依次射击,在二三排射击时,第一排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等第三排射击完毕再继续射击。形成完备而持续的火力网。
正是凭借着三段式射击,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虽然三段式射击并没有在明清军中广泛流传,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后来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也使用过三段式射击,多次击溃倭寇。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短短几十秒钟,吐谷浑骑兵就像在死亡的深渊旁徘徊,成片成片的摔落马下,可博汗弄不明白,为什么大隋步兵的弓箭能够射出几百步远,什么时候身体孱弱的内陆民族的弓箭射程提高了十倍?
不是说鲜卑人已经抛弃了勇猛和血气,和汉人一样追逐享乐、美酒、女人了吗?
付出了两三千人的代价,吐谷浑骑兵终于冲到了距离大隋车阵百米处。
杨广抽出宝剑,高声喊道:“立盾防守,马槊兵上。”
大车后,盾牌后都站立几名隋军,身体前倾,用肩膀死死抵住车身和盾牌,后面一千二百名隋军双手紧握马槊,狠狠的盯着越来越近的吐谷浑骑兵。
冲在最前面的吐谷浑骑兵丝毫不减速,连人带马狠狠的撞击在大车或者盾牌上。
后面的吐谷浑骑兵接连狠狠的撞击在前面自己人身上。
大车向后滑动,盾牌东倒西歪,顶在前面的隋军不少被撞得口吐鲜血,腿折胳膊断,不过没有人退缩,只要还有一口气的隋军,立刻爬起来,再次用肩膀、用后背顶住大车和盾牌。
“唰,唰,唰。”
马槊手拼命的刺出马槊,锋利的槊尖刺入最前面的吐谷浑骑兵的身体、刺入马腹。
很快,在大车和盾牌两侧就堆满了吐谷浑和大隋士兵的尸体。
骑兵的优势是冲刺,不过在两千大隋步卒用生命铸成的防线前,被迫放慢了速度。
看到火候已到,肖川一挥手中撼天戟,厉声道:“骑兵出击!”
然后一马当先向吐谷浑骑兵队伍侧面冲去。
鱼俱罗也同时发出来进攻命令,两股洪流冲进仅存的五千吐谷浑骑兵中,瞬间就把吐谷浑骑兵队伍截成三段。
吐谷浑骑兵顿时大乱,只能各自为战。
可博汗见势不妙,呼喊一声,拨转马头,带着护卫就要逃跑。
可惜晚了。
可博汗那身衣服太显眼了,肖川一眼就认出他的身份,立刻施展“忍辱负重”技能,从马腿间极穿而过,来到可博汗马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