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莲教信徒众多,主要来自下层社会。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首领的成分十分复杂,对明廷的态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兴教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有的凭撰写经卷攀附上层,取悦朝廷;有的在宫廷太监、官僚豪门中发展信徒;有的则与下层群众反对官府的斗争相结合,发动武装起义。如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起义和天启二年(1622)徐鸿儒起义皆是。
入清以后,白莲教又增加了许多支派,如老官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达百余种。与明代相比,教义更加芜杂,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则有增无减。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是白莲教的极盛时期,不仅活跃于北方诸省,在东北和南方各省也广泛传播。直隶滦州石佛口王姓家族主持的大乘教在各教派中处于特殊地位,影响尤大,传播范围扩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清初白莲教曾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各派与清廷一般处于敌对状态。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伦的起义,嘉庆元年(1796)收元教发动的鄂、豫、川、陕、甘五省农民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等领导的天理教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就这些教派的教义而言,并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后直到近代,白莲教的活动并未消失,但其组织往往为反动阶级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个别地区尚存的少数白莲教支派,已沦为反动会道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