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孔明所料,曹操一再上当,百万雄兵,顷刻化为灰烬。刘备趁机占领南郡、长沙、零陵、桂阳等地,总算有了一些地盘,勉强称得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但是,和曹操、孙权相比,仍然是最为弱小的势力。就算如此,毕竟顺利完成隆中对策的第一步。对刘备来说,可以说是有生以来首次站稳脚跟。
如果说官渡之战,使曹操以寡胜众,气势大增。那么赤壁之战,刘备同样以寡胜众,大增气势。从此天下三分,比官渡之战的作用尤为重大。我们常说人有旦夕祸福,刘备这次喜出望外,更能充分体会这种感觉。不过事在人为,如果不是孔明竭尽心力,岂能有这样的成果?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可贵处即在有人才有事。
9孔明点将激关羽:还了人情又欠了人情
对有能力的人,请将往往不如激将。孔明知道,不给关羽任务,他会气得不得了。因此指派赵云取乌林小路,要张飞到葫芦谷口埋伏;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绕江缴擒败军,请公子刘琦回守武昌;刘备则屯兵樊口,静候周瑜大破曹军,以缴获战利品。各人皆有任务,而关羽独无。关羽忍耐不住,大声询问是什么原因?孔明这才笑着对他说:“本来要请你把守一个最为紧要的隘口,不过有一些顾虑。”关羽追问下去,孔明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如关羽去守,必然放他一马。关羽再三保证,不可能放他。孔明要他先立下军令状,关羽心中不服。反问若是曹操不从那里经过,又该如何?于是,双方都立下军令状,违犯的人,定依军法处置。刘备看到两人如此认真,急得要命。任何一方有闪失,对刘备都不利。
孔明向刘备说明,曹操一定走华容道,但是他命不该绝。所以特别让关羽去守,把这个人情,留给关羽去做。刘备这才放下心来,大叹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请关羽去守华容道,把曹操放走了,不过是平常事一桩,得不到什么教训,也收不到任何效果。现在改用激将法,就会全不一样。关羽起先不相信自己会放走曹操,如今立下军令状,居然还放他走,岂不十分严重?回来后乖乖认罪,孔明也毫不留情,要斩关羽。刘备也默契配合,以三结义誓同生死为由,孔明这才罢手。君臣两人,合演一出收心大戏,使关羽永远亏欠两人天大的人情,不得不诚意交心。从此三人愈同心,力量也愈为强大。
10孔明算准曹操的逃亡路径:潜心苦修者的大智慧
历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孔明能精算到这种地步,简直太神了。实际上孔明下山前,在卧龙岗潜修,至少十余年。他既然自比管仲、乐毅,有安天下的抱负,对彼时的重要人物,必然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初见刘备时,便能够掌握刘备的个性,说得他心里痒痒的,非礼聘孔明下山不可。见孙权时,不顾鲁肃的事先提示,一再惹孙权生气,弄得鲁肃心急如焚。便是孙权其人,也早已成为孔明研究的个案。甚至于江东群儒,他也摸得一清二楚,所以舌战时能逐一击破,各有令人折服的对策。
曹操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孔明的研究档案中,曹操的相关资讯必然很多。曹操的一举一动,孔明不但了如指掌,而且能够明察其看不见的动机。所以曹操兵败,逃亡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孔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预先详尽地沙盘推演,算得十分精准,这才调兵遣将。
我们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意思是用心再用心,变成苦心的时候,上天就会如愿以偿,让我们心想事成。问题是用心和苦心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一般人认为用心就好了,殊不知力道不足,仍然是不行的。必须用心再用心,也就是潜心苦修,才够力度。
孔明准备了十几年,刚刚下山,精气神都十分充足,当然料事如神。从博望坡开始,一直到料定曹操必然败走华容道,无不精准如神。从这种角度来看,关羽和他打赌,简直必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