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吴越同舟促合作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寡胜众以来,声势日愈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唯恐其与东吴联结,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以吊丧为名,向刘备打听军情。鲁肃与孔明见面,力邀其过江向孙权表明联合抗曹的决心。孔明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孔明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孔明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却坚定刘备不降的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孔明欺吾太甚”。鲁肃说孔明故意以言词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孔明叙话,虚心请教。同样的态度,用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
孔明联吴制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刘备当时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孔明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孔明不肯,周瑜怀生恨意,存心要杀孔明。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孔明。既联合又斗争,原本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4鲁肃孔明策略同:联合抗曹大势定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济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把一半借给他,慷慨之至。他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郑重地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卧,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孔明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这样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队,得以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我们认为鲁肃和诸葛瑾,都是水镜集团的成员,部署在孙权身边,以便随时呼应。这种隐秩序的布局,当事人未必知晓,不像显秩序的间谍,至少当事人明白。鲁肃和孔明,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大同小异,却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计策,便是双方联合抗曹。因为这一个共同的策略,鲁肃才与孔明密切配合,使刘备在兵败途穷,不知何去何从的困境当中,获得一线生机。孙权联盟,如果单凭孔明定计,孙权那边没有鲁肃协助,恐怕很难成为事实。
5蒋干劝周瑜投降:综合考虑地位、情势、利害
曹操输了一阵,又被周瑜偷看到水寨的军情,心里很不高兴。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周瑜投降。曹操第一句话,问蒋干和周瑜交情够不够深厚,蒋干还不能觉悟,只请丞相放心,以老同学身份,到周瑜寨中探访。结果被周瑜戏弄一番,还不明白周瑜的心思,竟然中计把假的信函带回曹营,害得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要不是为了面子不肯承认,一定把蒋干斩首。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固然死有余辜,但蒋干不自量力,不明状况,又中计害死同僚,更为可笑!
老同学这种关系,变化最大。当年年纪小,天真无邪,如今已成家立业,各有不同背景,观念立场都已经有很大变动,怎么可以凭着老同学的交情,就要劝人来降?蒋干的举动,过分幼稚,人家周瑜年纪轻轻,已经官拜都督,又是孙权长兄孙策的连襟。孙策临终特别吩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关系不同一般。双方地位、情势、利害如此不同,怎么可能劝说得动呢?曹操一语道破,蒋干仍然执迷不悟,可见当局者迷,很容易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就算蒋干和周瑜地位相当,也应该考虑各为其主,除非情况特殊,实在不应该贸然为之。周瑜在群英会中,说出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邵生复出,安能动我心哉的一番话,弄得蒋干面如土色,也被周瑜利用来自我表白,何苦来哉!
6蒋干偷假情报:与精明人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