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暂停一下,想知道刘备的反应如何。若是只想拥有荆、益两州,造成三国鼎立,便于愿已足,实在没有必要下山,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三分天下,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不应该是目标。幸好刘备也这样想,孔明才提出三国鼎立之后的远程规划,主要有两点:
(1)联吴抗曹,是基本策略,不能轻易改变。
(2)待时机成熟,分东、西两路北伐。东路由荆州、西路由益州,使曹操不得不分散兵力。如果孙权再加兵支援,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才是远程的目标。
可惜后来基本策略有所改变,后半段的规划更是无法完成。隆中对策虽好,也不能不受隐秩序的影响。
12文武高才助刘备:识人、善用为根本
刘备的“备”字,可以解释为万事皆备,或者求全责备。一方面上天看重他的抱负,给他很多东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准备齐全。另一方面,他自己必须非常注重品德修养,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自己。只有两方面配合得好,刘备才算幸运,否则的话,会不幸。
关羽武艺高强,万人莫敌。孔明神机妙算,善于谋划。一武一文,都是当世顶尖,领导其中一位,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共事,当然更为不易。他的识人功夫,堪称了得。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董卓见了他,只问他有什么身份?袁绍看见他,同样问他现居何职?曹操还算不错,说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独刘备一看到他,便和他结成异姓兄弟。孔明高卧隆中,声名远播。刘表是他叔父的朋友,并没有看上他。刘备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就能够三顾茅庐,实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刘备的年纪,比孔明大二十岁。隆中对谈后,立刻拜这位后生为军师,当然是慧眼识英雄,无人能比。
隐秩序没有着力点,却更富于弹性。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缘的由来,便是隐秩序的作用。刘备、关羽和孔明,各自有很多朋友。如果不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撮合,怎么能够如此圆满地把三个人聚集在一起,而且合作无间呢?刘备如果仍然是皇室要员,不能和关羽结识,就闯不出什么名堂,即使三顾茅庐,恐怕也打动不了孔明的心。三顾茅庐时,关羽还很不以为然。结果却由衷地佩服孔明的调兵遣将,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针引线,是不是?
13水镜集团之浮现:成大事者必有高人
人类社会,先有隐秩序,称为世道人心。一切本乎自然,所以顺天应人。后来由于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发挥,自以为是地创造出显秩序。不但见仁见智,而且屡有争议。可见显秩序具有局限性,时间、空间有所改变,也就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不能适应大家的需求,难免会造成矛盾,甚至于引发冲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显秩序出了严重的问题。隐秩序则始终如一,保持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态度,恒久而持续地对显秩序,提出建设性的补助措施。但它却由于无形无迹,经常隐而不现,偶尔在必要时,才借由人、事、地、物来显示征兆,提出警讯,自古以来,便不曾中断。只是它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不易觉察。
三国时代,正式登场的隐秩序代言人,便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适时出现,三言两语,就使得刘备急着向他请教奇才安在,这才导演出三顾茅庐的旷世大戏。
水镜集团的原名,应该称为贤能集团。贤指品德修养高明,能即才能出众。历来的称呼并不一致,神仙、得道高人、仙翁、奇士、哲学家,都曾经出现。这一次我们用水镜集团来加以描述,并没有特别的用意。
打从朝政混乱、社会失序开始,水镜集团便开始运作,只是默默耕耘,尚未打出名号而已。刘、关、张结义,实际上也是隐秩序的杰作。武局展开之后,现在推出文局。水镜先生这才隆重登场,把潜修二十年以上的孔明全力捧抬出来。这看似忽然浮现,其实不然。
14水镜集团存在之启示:隐秩序之显现
水镜集团,既然是隐秩序在三国时代的代言人,自然和历代的隐秩序代言人一样,可隐可显,时隐时显,令人摸不着头脑。它的成员,其实人数颇多。只是有时候连成员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其中一员。
气球中的气体,来自我们通称的空气。进入特定的气球中,便成为那一个特定气球的成员。除非实在有必要,应该不会获得警讯,提醒它原来属于空气的一分子;或者给它警讯,仍然不能领悟,好像无事一样。
隐秩序尊重显秩序的规律,因为显秩序也是上天允许组成的团体,属于隐秩序的一部分。当显秩序十分合理的时候,隐秩序大多静观其变,而且乐观其成。只有显秩序遭受破坏或日久失序时,隐秩序才会发生作用,以资互补。实际上显秩序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隐秩序的作用,不过是秩序上有所差异,并无一日停止。
隐秩序的作用不大时,常常不需要什么代言人。因为显秩序中高人很多,稍有警讯立即有所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若是显秩序已经大乱,高人被逼出气球外,回到空气中,这时候就会推出代言人,做出比较显著、具体而快速的活动。用意在加速变化,减少大多数人民的痛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有所作为。
水镜集团,从黄巾起义开始,便参与相同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十分明显,好像若无其事一样,我们称为自然孕育时期。现在孕育得差不多了,才着手进行比较明显的措施。水镜先生现在才登场,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