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公司的形态、经营者的性格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但是经营的目标--做大做强,则是一致的。
曹操先推举司隶校尉渤海太守袁绍为反董联军的首领,企求内部改革。后来运用市场派的力量,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式,取得相当的势力。逐渐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引起各方的不满,被当做汉贼,为刘备以皇叔身份讨伐之提供了正当性。但是刘备毕竟势力单薄,只好到处闯荡。他由于曹操的抬举,被奉为当世英雄,逐渐引起各方的注意。为了取得市场区隔,刘备不断推出仁德的形象,以彰显曹操的阴险奸诈。倒是孙权固守江东,默默经营,被曹操封为将军,结为外应。看来刘备集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寻求立足之地,做好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够谋求发展。
从显秩序来看,这个阶段的主角,好像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各有理想,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虽然,刘备尚未有立足的基地,却由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把当时的知名人士,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都批评得一文不值,只把这位亲自在后园浇水种菜的刘备,捧成和他相提并论的英雄,因而名闻天下。这三人的互动,几乎可以决定未来的动向。
然而从隐秩序来评估,这一阶段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关羽。好像谁能够得到他真心的拥戴,谁便是今后的最大赢家。请问: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相助,他在战场上有多大胜算?在当时动乱的时期,一切唯力是尚。谁的武艺高强,便能够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武将很多,孙坚、吕布、张飞、华雄、颜良、文丑、于禁、典韦、张辽、孙策、夏侯惇,何止数十位。然而,论忠诚、讲义气,关羽无论怎样,都名列第一。所以,隐秩序把焦点放在关羽身上,最为合理。曹操爱才,却把吕布斩杀,原因是怕他还会叛变。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明白告诉曹操,他坚持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离曹操而去。这样的做法和叛变有什么不同?但是曹操居然答应下来。若不是显秩序受到隐秩序的影响,怎么可能如此!
关羽自己,不可能知道这种讯息。因为隐秩序不明言,也不会透露这种讯息给他。在不知不觉当中考验众人的智慧,是隐秩序的常规。关羽心甘情愿地和刘备结义,还要看刘备是不是同样有仁义和修养,会不会变节。所以,未来的变数还是很多,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