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胜王朝祭祖的日子,每年的六月二十二,历任的大胜国君都来到孝陵祭奠先任诸王,自大胜建国二百年来,瑞武皇帝龙齐景是大胜王朝的第四任帝王。
在他父王瑞纬帝和皇爷爷瑞经帝“任百姓生息,省文治武功”的近乎放养的政策治理下。官员对百姓的干预降到最低,人们可以安生的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无为反而造就了有为,现在的大胜,可以说是国泰民安。
到了龙齐景这一代,更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浩大而又气势非凡的仪仗队伍;不绝于耳的丝竹管弦之声;恢宏盛大的祭奠场面。无一不在显示着皇家的威仪。
礼官在祭台上高声诵读着历代诸王的丰功伟绩。大胜王朝的现任君主龙齐景,面色庄重,举手投足之间尽是皇室无上的厚重。龙齐景的面部轮廓带有北方人特有的豪迈,皮肤偏白,目光炯炯,一身明黄色的龙袍更衬出他匀称的身材。
他缓缓地将香烛插入巨大的青铜鼎,拜了三拜。“大胜王朝第四代帝君龙齐景,”每个字如同钟鼓击玉,悦耳又不失肃穆。
“谨承历代帝王之仁厚之心,愿以己之余生,为天下百姓谋取太平,爱护大胜的每个子民,愿诸王在天有灵保佑我大胜永远繁荣昌盛,不受外敌之扰,静享安民之乐!”
言讫,礼乐之声又起,百官三呼万岁,接着又是一项接一项繁琐的祭祖仪式。
一直忙到将近傍晚,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事才结束。
深夜,龙齐景抬头望见了漫天的繁星,目光深邃的好似无底之渊,国泰民安么?他的右手紧了紧,又松了松。
“臣李哲渊拜见陛下。”李哲渊恭谨的行了礼。“你我二人之间还需如此么?”龙齐景笑道。“哲渊,你猜猜看这些是什么?”
龙齐景扬了扬手里的奏章,李哲渊眼都懒得抬一下,“关于臣的奏章。”
“对了,再猜,哪方面的?”
“在替臣夸大军功,向陛下邀赏的。”李哲渊一板一眼的说,好像他说的并不是犯上的言辞。
龙齐景意味深长地盯着李哲渊,右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扣着上好的紫檀桌面。不语。
李哲渊也不说话,静静的低着头。偌大的议事房只余沙漏细碎的声响。
良久,“你知道我不会听那帮老古董搬弄是非,明着说你战功卓越,深得军心,却总有意无意的暗示什么功高震主之论。哲渊,我总是信你的。”龙齐景道。
“陛下明鉴,臣很早以前就说过,臣是陛下手中的一把利剑,无论剑锋多么锋利,都永远不会指向自己的主人。”李哲渊认真的道。
“我相信你,今天找你来是另有要事商议的。你也知道大胜向来不是好战之邦,前几位帝君对外夷可谓是无比的包容,甚至几次三番的送去公主和亲,以避免他们对边境的侵扰。”说到这里,龙齐景顿了一下。
李哲渊直视着他的君主,“可近年来,外邦尤其是炫闽族屡次毁我边城,扰我子民,臣上次虽然击退了他们的进攻,但未伤其元气,假以时日,他们必会卷土重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令他们牢牢记住我
大胜国威,不敢再犯我一寸国土。”龙齐景这时已经面带赞赏之色,真正讨心的臣子就是要会揣摩圣意。
李哲渊接着道:“臣这就回去草拟奏章,过几日在殿上请示陛下。”
李哲渊知道龙齐景是既想要外邦臣服,又不愿落下好战之名。名声这种东西,他李哲渊倒是不在乎的。
龙齐景面上换上可亲的笑容,“得了闲暇去看看你妹妹,”他拍了拍李哲渊的肩膀,“她怀了孤的孩儿了,你快该做舅舅咯。”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