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识到企业一定要突破的时候,管理者必须自己进行判断:什么时候该突破?这里有两种判断方法:自我高原判断法和竞争对手对比法。
自我高原判断法
所谓自我高原判断法,是指当企业业绩上升到一定高度,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再提升,即已经进入事业的“高原”时,就说明遇到问题了,这时候必须要突破。
海尔千亿高原
海尔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品牌,发展是比较好的。但是,海尔也曾不可避免地进入1000亿元的“高原”。从2000年到2004年,海尔的销售额从406亿元上升到1016亿元,4年增加了610亿元,这个成绩很可观。但是我们再来看看海尔2004年到2008年的销售额:2004年的销售额是1016亿元,2005年是1039亿元,2006年是1075亿元,2007年是1180亿元,2008年是1220亿元,这4年才增长204亿元,也就是说,这4年来海尔的业绩没有大的提升。
这说明,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海尔进入了1000亿元的“高原”。这种情况下,摆在海尔CEO张瑞敏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突破。如果找不到突破的路,那对海尔来讲,可能就蕴藏着危机。
可见,海尔曾经处在1000亿元的“高原”上,它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不仅是海尔这样的大公司会遭遇“高原”,中小企业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样的现象。有一次,一个化妆品公司的老总问我:“姜老师,我的公司的营业额到了8000万元就上不去了,怎么都上不了1亿元,你说怎么办?”这个化妆品公司就是进入了8000万元的“高原”。
请问你在哪个高原上?
只要一个公司进入了业绩的“高原”,就说明遇到问题了,说明管理者必须要突破。
这是第一种判断方法,叫自我高原判断法。
竞争对手对比法
所谓竞争对手对比法,是指将自己的公司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作对比,以此来判断是否该突破了。
伊利、光明两大乳业巨头的突破困境
仔细观察此图,你会发现:2003年的时候,蒙牛的销售收入最低,只有40.71亿元,光明还不错,有59.81亿元,伊利的销售收入最高,为62.99亿元;然而到了2006年,情况就不一样了,蒙牛162.46亿元,伊利163.39亿元,蒙牛的销售收入跟伊利差不多了,但是光明只有72亿元。我们发现,光明一直在70亿元的“高原”徘徊。到了2007年,蒙牛超越了伊利。2008年,蒙牛是238.65亿元,伊利是216.59亿元,而光明只有73.59亿元。
首先,光明一直没有突破市场竞争法则,所以一直都在较低水平徘徊;其次,蒙牛后生可畏,所以人们常说,老牛(牛根生)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他一直追,把老东家伊利彻底超越了。
光明肯定有很大的问题,在这场竞赛中,它不仅明显落后,还趋于一种“高原”状态,并且2008年销售收入开始下降,从2007年的82.06亿元降到2008年的73.59亿元,这是危险的信号。其次,再看蒙牛和伊利,其实伊利的发展很好,但是被蒙牛超越了,可见,相对于蒙牛来讲,伊利还是有问题。所以伊利董事长潘刚就遇上了突破的问题,他要反思:为什么伊利被蒙牛超过了?如果不突破,会不会被蒙牛越甩越远?他还应该考虑怎样跟蒙牛竞争第一名,因为只有第一名才最赚钱。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广大企业家和管理者:你必须随时将自己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作对比,以此来判断你是否该突破了。要知道,就算公司的营业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你也不能沾沾自喜,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是以60%甚至80%的速度增长,这仍然意味着你的公司很危险。
增长速度快,一定没问题吗?
有一次,我们公司的一个培训专员去一家医药公司推销培训产品。这个专员回来后对我说:“姜老师,我见到对方老总了,在交流的时候,我感觉他说话的气势太强了,我有种他应该培训我们的错觉,他还说他们公司的业绩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姜老师,遇到这样的老总,我该怎么办?”我说:“下次你如果还有机会见到这位老总,应该问他是否知道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每年以什么速度增长!”
医药企业一旦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那么这种爆炸式增长速度绝不止100%,如果它的竞争对手以150%甚至200%的速度增长,就说明这个老总经营的公司其实是落后的,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他自己却还没有发现。
总之,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到了该突破的时候:第一,检查公司是不是进入了事业“高原”;第二,随时紧盯主要的竞争对手,将它们的销售数据、利润数据拿来跟自己对比,以此来判断是不是该突破了。